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论马

岳飞 岳飞〔宋代〕

  骥不称其力,称其德也。臣有二马,故常奇之。日啖豆至数斗,饮泉一斛,然非精洁宁饿死不受。介胄而驰,其初若不甚疾。比行百余里,始振鬣长鸣,奋迅示骏。 自午至酉,犹可二百里。褫鞍甲而不息、不汗,若无事然。此其为马,受大而不苟取,力裕而不求逞,致远之材也。值复襄阳,平杨幺,不幸相继以死。今所乘者不然。 日所受不过数升,而秣不择粟,饮不择泉。揽辔未安,踊跃前驱。甫百里,力竭汗喘,殆欲毙然。此其为马,寡取易盈,好逞易穷,驽钝之材也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  良马值得赞美的不是力量,值得赞美的是素质。我有两匹马,过去曾经感到它们令人惊叹。它们每天要吃几斗豆,喝十斗泉水,但如果不是精细的饲料、洁净的水,那么宁愿饿死也不吃喝。给它们披上盔甲骑上奔驰,起初好象不太快。等到跑了一百多里,才抖动马鬃长声嘶叫,加快速度显示出骏马的神速。从正午到傍晚,仍能跑二百里路。御掉马鞍、护甲,它们气不喘、身无汗,像没有跑路一样。这样的马,食量大但不随便接受,体力足但不逞能,是能跑千里的良马。在收复襄阳、讨平杨幺的时候,不幸先后死去。现在我所骑乘的马却不这样。每天吃的不超过几升,而且不择马料精粗,喝水也不择泉水清浊。我跨上马还未掌牢缰绳,它就蹦跳着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创作背景

  宋高宗赵构绍兴七年(1137年)正月,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,高宗“从容与谈用兵之要”,接着问岳飞:“卿在军中得良马否?”于是,岳飞借论良马以喻论人之道,回答了高宗的询问。后除岳飞为太尉,加食邑五百户,实封三百户,继又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。三月扈从高宗至建康,论恢复大计。此时为岳最得志的时期,《论马》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刘振娅选注·历代奏议选:广西人民出版社,1993年11月

赏析

  文章一开始先借孔子“骥不称其力,称其德也”的话提出中心论点,接着就用作者使用过的马匹的不同表现进行论证。先前的马对饲料和饮水的要求不仅多,而且严格,“非精洁宁饿死不受”,它奔跑起来开始并不太快,待百里之后才开始加速,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,半天时间就可行二百里,而且不喘不汗,好像无事一样。如今的马不仅吃得少,且“秣不则粟,饮不则泉”,它抬脚就想跑,刚跑就加速,结果跑不多远就“力竭汗喘,殆欲毙然”。通过这两种马不同表现的对比,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。

  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在论马,实际上是在论人。那“受大而不苟取,力裕而不逞强”的骏马,实际上就是本领高强,抱负远大,能担当重任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这篇散文用问对形式谈良马和劣马,形式生动活泼、亲切自然。此文内容嘲讽与斥骂兼具。“受大而不苟取,力裕而不求逞”的良马,用以喻栋梁之才,但却不容于社会,相继以死;而“寡取易盈,好逞易穷”的劣马却活得长久,却能苟合于世。全文短小精悍,意蕴深远,以良马、驽马为喻,来论说人才,确实是有真知灼见。

岳飞

岳飞

岳飞(1103年3月24日~1142年1月27日),男,字鹏举,相州汤阴(今河南省汤阴县)人。南宋时期抗金名将、军事家、战略家、民族英雄 、书法家、诗人,位列南宋“中兴四将”之首。岳飞从二十岁起,曾先后四次从军。自建炎二年(1128年)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(1141年)止,先后参与、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。1142年1月,以莫须有的罪名,与长子岳云、部将张宪一同遇害。宋孝宗时,平反昭雪,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,追谥武穆,后又追谥忠武,封鄂王。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,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,缔造了“连结河朔”之谋,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,夹击金军,以收复失地。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,他的不朽词作《满江红》,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。 20篇诗文  67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虞美人·碧桃天上栽和露

秦观 秦观〔宋代〕

碧桃天上栽和露,不是凡花数。乱山深处水萦回,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?(枝 一作:支)
轻寒细雨情何限!不道春难管。为君沉醉又何妨,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减字木兰花·去年今夜

吕本中 吕本中〔宋代〕

去年今夜,同醉月明花树下。此夜江边,月暗长堤柳暗船。
故人何处?带我离愁江外去。来岁花前,又是今年忆去年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醉翁亭记

欧阳修 欧阳修〔宋代〕

  环滁皆山也。其西南诸峰,林壑尤美,望之蔚然而深秀者,琅琊也。山行六七里,渐闻水声潺潺,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,酿泉也。峰回路转,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,醉翁亭也。作亭者谁?山之僧智仙也。名之者谁?太守自谓也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,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,故自号曰醉翁也。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山水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。(山之僧智仙也 一作:山之僧曰智仙也)

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,云归而岩穴暝,晦明变化者,山间之朝暮也。野芳发而幽香,佳木秀而繁阴,风霜高洁,水落而石出者,山间之四时也。朝而往,暮而归,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。

  至于负者歌于途,行者休于树,前者呼,后者应,伛偻提携,往来而不绝者,滁人游也。临溪而渔,溪深而鱼肥,酿泉为酒,泉香而酒洌,山肴野蔌,杂然而前陈者,太守宴也。宴酣之乐,非丝非竹,射者中,弈者胜,觥筹交错,起坐而喧哗者,众宾欢也。苍颜白发,颓然乎其间者,太守醉也。

  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,太守归而宾客从也。树林阴翳,鸣声上下,游人去而禽鸟乐也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;人知从太守游而乐,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。醉能同其乐,醒能述以文者,太守也。太守谓谁?庐陵欧阳修也。
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